五一假期前,网传人贩子“梅姨”被抓成为热搜,随后广州警方辟谣称,经初步核查,消息不实,目前警方正在核查其他有关线索。
绰号“梅姨”的女子曾被称为“拐婴之王”,真实姓名不详,曾用名为潘冬梅,她是一代人贩子中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,被认为是重要的领导者,卖掉了无数婴儿和儿童。她经常更改地址和身份信息,所涉的“梅姨案”牵连甚广,并且“梅姨”至今都没有落网。
然而“梅姨案”还未了结,“梅姨”却已被多家公司及自然人申请注册商标。
经查询,商标申请人包括品牌设计、餐饮管理、生物科技等多家公司及多名自然人,国际分类涉及日化用品、方便食品、广告销售等。商标最早申请于2009年1月,最晚申请于2022年12月,其中十余枚商标已注册成功。
“梅姨”作为一个被全国通缉人贩子的“称谓”,竟堂而皇之成为具有商业价值并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的“商标”,这种毫无底线蹭热点抢注商标的行为,是对社会良知的一个严重挑衅和对大众朴素情感的一次心理伤害。
不少网友对商家抢注人贩子“梅姨”当做商标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:“这无非是在往受害家庭伤口上撒盐,拿着受害者家庭和全社会的痛点当成自己企业的亮点、卖点,其心当诛!”
商标作为企业打开市场的敲门砖,是企业在市场中吸引消费者的利器。某些称谓所具备的高热度和高流量,成为商标注册领域中炙手可热的资源。
近年来,抢注一些暗含流量的姓名商标更是成为了一些商家眼中有利可图的“朝阳”产业,姓名商标被抢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。
但商家需明白,利用具有明显社会恶劣影响进行无底线炒作的行为,不仅失德,而且赚不来银子反而会招致公众厌恶和指责。注册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商标,只会不断败坏好感。
粗俗无底线的“蹭流量”方式不过昙花一现,商家在注册商标时都应该明辨是非、恪守底线,莫为流量抛弃良知底线和自主判断力,如此作法得不偿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