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年,互联网“造车”话题热度持续飙升,小米、恒大、阿里等大厂纷纷下场,在新能源汽车的“风口”之下,带动起一批有相似背景的企业,做起了“造车梦”。
OPPO造车、美的造车等等的传闻不绝于耳,哪怕暂时不想入局的,也会给自己“留后手”,在宣传上蹭个造车的热度。
近日,有消息传出“联想招聘汽车人才”似乎有意入局造车,但联想相关负责人则回应称,联想没有造车计划,招人只是为了做前瞻性研究。
看样子,联想对于“造车”这件事目前仍持观望态度,但一部分蠢蠢欲动的商人早就坐不住了,在商标圈掀起了一波抢注大厂汽车商标潮,想蹭一波“造车热”。
据中国商标网信息显示,深圳某信息服务公司早在2018年3月就抢注了“联想汽车”商标,国际分类为第35类-广告销售。
由于联想公司早在1993年9月就布局了相应类别的“联想”商标,这件商标毫不意外地被商标局驳回了,当前商标状态显示为无效。
有意思的是,该公司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间,先后申请注册了20余件大厂汽车商标,包括“腾讯二手车”、“华为汽车”、“苏宁好车”、“格力汽车”、“网易汽车”等。
看得出来,该公司注册的上述商标,搭蹭知名企业的意图明显,一旦注册成功,极易对知名品牌造成负面影响。
据商标状态信息显示,这20余件商标除极少数还在等待受理外,其余商标注册申请均已被驳回,商标已无效。
这家公司的操作属实看不懂,是想糊弄商标局的审查员还是想糊弄各家大厂的法务部?
想靠“抱大厂大腿,蹭大厂名气”在企业经营活动中“抄近道”?这显然是打错了小算盘!该公司申请注册的商标接连被无效就是提示之一。
商标被抢注的影响可大可小,往大了说,商标抢注现象会破坏正常市场竞争秩序,阻碍我国从制造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型,往小了说,商标抢注盗用他人商誉或声誉,严重损害正常经营者的经济利益。
企业注册商标是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,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目的,而绝不是为了投机取巧,靠碰瓷知名大品牌来“敛财”!
商标抢注行为在生活中极为常见,不良商家一旦在某一个类别上成功抢注商标,获得了相应的商标权,商家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借助“正主”的东风,占尽商机。
但随着企业经营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立之初或是产品推出之前,就会提早做好品牌商标的注册保护工作,避免在后期运营过程中碰上商标纠纷。
想要做大做强品牌,商标保护无小事,在今天这个品牌经济时代,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!
我们建议企业尽早注册商标,做好商标布局,构筑起商标“防御墙”,防止自家品牌被碰瓷、仿冒,这才是成本最低且最有效,能有效节约时间、资金等资源成本的保护品牌不受侵权困扰的举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