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科技狂人”马斯克,又“盯”上了人形机器人赛道。
3月,马斯克曾放出消息: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(Optimus)已在试产线上完成制造,今年将进入限量生产阶段。
根据特斯拉的量产计划,2025年将生产1万台擎天柱机器人,产能扩展至每月1000台;2026年每月产能将达到1万台,2027年进一步提升至每月10万台。
从具体规划来看,擎天柱机器人的量产进程将分阶段推进。2025 年,首批生产的机器人将率先投入特斯拉内部工厂,用于测试和应用验证;2026年下半年,该款机器人将正式面向市场发售。马斯克乐观预测,当年产量达到100万台时,擎天柱机器人的单价或将下探至2万美元,这一价格将有力加速其商业化落地进程。
看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疑惑,如此大规模的机器人被生产出来,将会被投用在哪些领域呢?
对于擎天柱的用途,马斯克早有设想:除了安排它们进厂“拧螺丝”、进入家庭当“住家保姆”外,还要搭乘自家星舰“上天”去探索火星。
知识产权信息显示,截止目前,特斯拉有限公司已申请注册3件“TESLA OPTIMUS”商标,国际分类为25类-服装鞋帽、21类-厨房洁具、28类-健身器材,当前商标状态均为“等待实质审查”。
人形机器人千亿级蓝海市场蓄势待发,谁都想上桌“吃饭”,竞争尤为激烈。和特斯拉一样,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也热火朝天地忙个不停。
目前,优必选(WalkerS1)、宇树(Unitree G1)、傅利叶(GR-2)、智元(远征A2)、小鹏(Iron)、小米(CyberOne)等不同背景的选手纷纷加入,产品各具特色且持续更新迭代,人形机器人量产节奏不断加快。
比如,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以魔性的“扭秧歌”火出圈,成为蛇年春晚最靓的“显眼包”;再比如,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,吸引20家机器人团队参赛……
人形机器人高度依赖高精尖人工智能算法和硬件技术,而当前部分算法、技术问题还未完全被攻克,再加上实体产品研发周期长、投入成本高、售价昂贵,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投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,工程师们一定能突破“卡脖子”的算法、技术瓶颈,让人形机器人越来越趋近于“人类”,更好地融入人类多种生活、工作场景,在工业、医疗领域,家庭场景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伙伴。